白芍药-养血调经平肝止痛的中药材
基本信息
别名:: 白芍药、金芍药、杭芍、。芍亳、芍杭亳芍。
科属: 毛茛。根燥干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。
产地: 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主要为栽培。
性味归经
苦、酸,微寒。归肝、脾经。
功效与应用
- 养血调经,平肝止痛,敛阴止汗。
- 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、崩漏等证。
- 用于肝阴不足,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、眩晕、胁肋疼痛、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。
- 用于阴虚盗汗,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。
配伍效用
- 白芍配伍柴胡: 养血柔肝、解郁止痛,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之头晕、目眩、胸胁苦满、两肋胀痛等症。
- 白芍配伍甘草: 调和肝脾、养血益阴、缓急止痛,用于治疗阴血亏虚、血行不畅之脘腹挛急作痛等症。
- 白芍配伍枸杞子: 养血滋阴、柔肝平肝,用于治疗头晕目眩、心悸怔忡、两目干涩等症。
- 白芍配伍石决明: 平肝潜阳养阴,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、筋脉挛急等症。
- 白芍配伍熟地: 补血滋阴,用于治疗精血亏虚之头晕目眩、心悸怔忡等症。
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
用法用量: 内服:煎汤,5~12g;或入丸、散。大剂量可用15~30g。平肝阳宜生用,养肝柔肝宜炒用。
注意事项: 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。反藜芦。
鉴别用药
白芍与赤芍:《神农本草经》不分,通称芍药。二者虽同出一物而性微寒,但前人谓“白补赤泻,白收赤散”,一语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区别。一般认为,在功效方面,白芍长于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,平抑肝阳;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,活血散瘀,清泄肝火。
采收加工与炮制工艺
采收加工: 栽后3~4年于立秋前后采挖,除去根头、泥土,用竹片刮去外皮,烫煮至无硬心为度,捞出,将两头切平后,晒干。或先将根阴干,切去支根,洗净,于沸水中煮,至用手可弯曲时取出,置清水中浸泡,立即用竹片削净外皮,再用清水洗净,阴干,将两头切平后,晒干。
炮制工艺:
- 白芍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条分开,洗净,浸泡至六、七成透,取出闷润至透,切薄片,干燥。
- 酒白芍:取白芍片,加入定量黄酒拌匀,稍闷润,待酒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。
- 炒白芍:取白芍片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表面微黄色,取出晾凉。
- 醋白芍:取白芍片,加入定量米醋拌匀,稍闷涧,待醋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。
- 土炒白芍:取定量灶心主(伏龙肝)细粉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,投入白芍片,不断翻炒。
贮藏储存
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酒白芍、醋白芍贮密闭容器中,置阴凉干燥处。
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白芍含有芍药甙、牡丹酚、芍药花甙。亦含有苯甲酰芍药甙、芍药内酯甙、氧化芍药甙、芍药吉酮。尚含有苯甲酸、β-谷甾醇、没食子鞣质等。
药理作用
白芍水煎剂可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,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外周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,使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。白芍提取物对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,对棉球肉芽肿有抑制增生作用。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。
毒副作用
白芍基本无毒,一般剂量很少出现副作用。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显示镇静作用,活动减少,大剂量时反呈呼吸急迫,出现间歇性痉挛。
临床应用
- 治疗百日咳、哮喘、病毒性肝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肠道激惹综合征、习惯性便秘、肌肉性痉挛综合征、肌强直综合征、腓肠肌痉挛、不安腿综合征、三叉神经痛、面肌抽搐、骨质增生、痛经。
茶疗食谱
- 痛泻粥: 淮山药120克,炒白芍12克,陈皮6克,防风6克,红糖适量。适用于肝盛乘脾所致腹痛腹泻。
- 八宝鸡: 党参、茯苓、炒白术、白芍各5克,熟地黄、当归各7.5克,川芎、甘草各3克,母鸡一只(2500克),猪油、猪杂骨各。调补气血,用于气血不足诸证。
- 白芍茶: 白芍10g、绿茶3g。养血柔肝,缓中止痛,敛阴收汗;抗菌。适用于胸胁疼痛、阴虚发热、月经不调、泻痢腹痛、崩漏。
- 白芍梅茶: 白芍5g、乌梅2枚、木瓜3g、绿茶3g。敛肝养胃。适用于胃阴不足,纳差、无食欲、口渴、舌红少苔;萎缩性胃炎;慢性泻痢;妊娠呕吐日久伤津;甲亢。
- 白芍薇茶: 白芍5g、白薇3g、绿茶3g。养阴血,清肝热。适用于高血压;阴虚血热之血尿、崩漏、经期发热、蛋白尿。
图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