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/ 中药百科

赤沙糖的功效与作用-补脾缓肝活血散瘀

2025-01-25 21:26:04 中药百科 阅读 62

药材名称

赤沙糖

拼音名称

chishatang

别名

  • 沙糖
  • 紫沙糖
  • 黑沙糖
  • 红糖
  • 黄糖

科属

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,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。

产地

在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。

性味归经

甘;温。归肝;脾;胃经

功能主治

补脾缓肝;活血散瘀。主要治疗产后恶露不行;口干呕哕;虚羸寒热等问题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开水、酒或药汁冲10-15g。外用:适量,化水涂;或研敷。

附方

  1. 治下痢噤口:沙糖半斤,乌梅一个。水二碗,煎一碗,时时饮之。(《摘元方》)
  2. 治痘不落痂:沙糖调新汲水一杯服之;白汤调服亦可,日二服。(《纲目》)
  3. 治上气喘嗽烦热,食即吐逆:沙糖、姜汁等分,相和,慢煎二十沸,每咽半匙。(《纲目》)
  4. 治食韭口臭:沙糖解之。(《摘元方》)
  5. 治虎伤人疮:水化沙糖一碗服,并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
  6. 治火烧、水烫:赤沙糖瓦上煨,研末,菜油调敷。(《中医杂志》(20):6,1966)

注意事项

湿热中满者及儿童慎服。

原形态

甘蔗,多年生草本。秆高约3m,粗2-5cm,绿色或棕红色,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。叶鞘长于节间,无毛,仅鞘口有毛;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2mm;叶片扁平,两面无毛,具白色肥厚的主肪,长40-80cm,宽约20mm。花序大型,长达60cm,主轴具白色丝状毛;穗轴节间长7-12mm,边缘疏生长纤毛;无柄小穗披针形,长4.5-5mm,基盘有长于小穗2-3倍的丝状毛;颖的上部膜质,边缘有小毛,第1颖先端稍钝,具2脊,4脉,第2颖舟形,具3脉,先端锐尖;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有1脉,先端尖,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,长约3mm,第2内稃披针形,长约2mm。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;小穗柄长3-4mm,无毛,先端稍膨大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在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在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。

各家论述

  1. 《唐本草》:功体与石蜜同,而冷利过之。
  2. 《食疗本草》:主心热口干。
  3. 《日华子本草》:润心肺,杀虫,解酒毒。
  4. 《本草衍义》:治心肺大肠热。今医家治暴热,多以此物为先导。
  5. 《本草纲目》:和中助脾,缓肝气。
  6. 《本经逢原》:熬焦,治产妇败血冲心,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
  7. 《本草从新》:补,和中和血,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。和血则紫者为优。
  8. 《医林纂要》:暖胃,补脾,缓肝,去瘀,活血,润肠。
  9.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
  10. 《本草纲目》:沙糖性温,殊于蔗浆,故不宜多食。但其性能和脾缓肝,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。《本草》言其性寒,苏恭谓其冷利,皆昧此理。
  11. 《本草求真》:沙糖,本于甘蔗所成。甘蔗气禀中和,味甘气寒,已为除热润燥之味,其治则能利肠解烦,消痰止渴。至于沙糖,经火煅炼,性转为温,色变为赤,与蔗又似有别,故能行血化瘀,是以产妇血晕,多有用此与酒冲服,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;小儿丸散,用此调服,取其温以通滞也;烟草用以解毒,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。然性温则消、则下,故虚热过服,则有损齿消肌之病;味甘主缓、主壅,故痰湿过服,则有恋膈胀满之弊,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。

图鉴

以下是赤沙糖和甘蔗的相关图片:

赤沙糖图片 赤沙糖1图片 赤沙糖2图片 甘蔗图片
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仅供学习参考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邮箱联系我们删除!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尾鹞肉药用知识全解析-功能、用法与图鉴 中药百科

    白尾鹞肉药用知识全解析-功能、用法与图鉴

    鸱肉,又称鸱肉,是鹰科动物白尾鹞的肉。其性味咸、平,归肝、脾、胃经。具有壮骨益气、定惊消积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身软乏力、癫痫、肉积等症状。白尾鹞栖息于开阔地区,飞行轻捷,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、新疆及全国各地。《食疗本草》记载其可治疗癫痫,《纲目》则提到其有助于消化鸡肉和鸱鹑成积。

    2025-01-25 63
  • 蛏肉药用价值及食用指南-传统药材的现代应用 中药百科

    蛏肉药用价值及食用指南-传统药材的现代应用

    蛏肉来自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,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,尤其在浙江和福建广泛养殖。性味甘、咸、寒,归心、肾经,具有补阴、清热、除烦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产后虚损、烦热口渴、湿热水肿及痢疾等症。用法为煮食,每日50-100克,忌生食。其富含蛋白质、矿物质和碘,营养价值高。

    2025-01-25 65
  • 草苁蓉-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中药材详细介绍 中药百科

    草苁蓉-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中药材详细介绍

    草苁蓉是一种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列当科植物,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-1800米的山坡、林下低温处及河边,常寄生于桤木属植物的根上。其性味甘、咸,温,具有补肾壮阳、润肠通便、止血的功效,用于治疗肾虚阳痿、腰膝冷痛、小便遗沥、尿血等症状。常用量为15-30克煎汤或泡酒内服。草苁蓉含有多种化合物,如8-表脱氧马钱子甙酸、草苁蓉苯丙烯醇甙等。

    2025-01-25 70
  • 鸊鷉药用指南-传统药材中的妙用与特性 中药百科

    鸊鷉药用指南-传统药材中的妙用与特性

    鸊鷉(Bì Tī)是一种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禽,主要分布在东北及东部沿海一带。其肉部作为药材,性甘平,归肺、肾经,具有补中益气、缩尿固脱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遗尿、痔疮和脱肛。四季均可捕捉,新鲜或烘干后使用,也可烧焦研末服用,每次15克,每日两次。鸊鷉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湖泊或湿地,善于潜水,主要捕食水栖昆虫。

    2025-01-25 43
  • 菠菜药用与营养价值大全 - 传统草药与健康蔬菜 中药百科

    菠菜药用与营养价值大全 - 传统草药与健康蔬菜

    菠菜,又称波棱菜、赤根菜等,属于藜科植物,全国各地均有栽植。其性味甘平,归肝、胃、大肠、小肠经。菠菜具有养血、止血、平肝、润燥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衄血、便血、头痛、目眩等症状。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。菠菜的根含有菠菜皂甙A和B,具有抗菌活性。此外,菠菜还常用于中成药如菠白散。需要注意的是,《医林纂要》提示多食菠菜可能引发疮疡。

    2025-01-25 41
  • 春尖油-楝科植物香椿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中药百科

    春尖油-楝科植物香椿的药用价值与应用

    春尖油,又名椿树油,是从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制成的药材。它主要分布在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、西藏等地。春尖油性味辛、苦,性温,归肺经,具有润澡解毒、通窍的功效,用于治疗齁病、手足皲裂和疔疮。使用时内服量为6-9克,外用适量溶化后捣敷。采收通常在春夏季进行,收集流出的液汁后晒干保存。香椿是一种高达16米的落叶乔木,广泛栽培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地方。

    2025-01-25 64
  • 慈乌-滋阴潜阳的传统药材 中药百科

    慈乌-滋阴潜阳的传统药材

    慈乌是一种传统中药材,属于鸦科动物寒鸦的全体或肉。它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,但南方较少。慈乌味酸、咸,性平,归肺、肾经,具有滋阴潜阳的功效,适用于虚劳咳嗽、骨蒸烦热和体弱消瘦等症状。通常内服方法是煮食,四季均可捕捉,捕杀后去除羽毛及内脏,鲜用。慈乌含有蛋白质、肽类、氨基酸和脂类等成分。其生态环境主要在山区和平原田野,常群栖并以农作物种子和昆虫为主食。

    2025-01-25 67
  • 慈竹笋-中药药材知识详解 中药百科

    慈竹笋-中药药材知识详解

    慈竹笋是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嫩苗,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。它性平、味甘,具有调气、治疗脱肛、疝气和疮疡的功效。通常内服煎汤15-30克,鲜品60-120克,或炖团鱼食用;外用则烧存性调敷。最佳采收时间为6-9月或12月至翌年3月。慈竹高5-10米,梢端细长,全竿约30节,广泛栽培于房前屋后或低丘陵地带。

    2025-01-25 63
  • 刺菱-野生水生草本的药用价值与形态特性 中药百科

    刺菱-野生水生草本的药用价值与形态特性

    刺菱,又称野菱,是菱科植物的果实,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,生长于水塘或田沟中。其味甘性平,无毒,可补脾健胃、止渴生津、平肝气、通肾水、益血消食,老者煮食则健脾止泻。刺菱为一年生水生草本,叶二型,浮生叶有海绵质气囊,花白色,果实三角形,四角有刺,花期7-8月,果熟期10月。

    2025-01-25 67
  • 刺人参-补气助阳的东北珍品 中药百科

    刺人参-补气助阳的东北珍品

    刺人参是一种来自五加科植物的珍贵中药材,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。其性味甘微苦、性温,具有补气助阳、止咳、通络的功效,可用于治疗气虚体弱、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、阳痿、虚咳久嗽、风寒湿痹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病等症状。刺人参的根和茎可煎汤或制成酊剂服用,采收季节为夏秋两季。

    2025-01-25 73